媽呀!我真的不想搭電車:關於通勤的大小事
|說實在,我真的很討厭電車通勤
「唰~」一陣空氣壓縮的聲響,電車門打開了,我跟著大家站在月台上,配合日本當地的習慣,移動到車門兩側,各式各樣的人從車廂裡湧出,確認沒有人再下車後,大家魚貫上車,配合特定的電子音樂,車門關起,耳邊傳來就連道歉都很冰冷的站務廣播,電車開動,每個人自然地去平衡隨著電車移動而左右擺動的身體,然後一起移動到下一站。
|說實在,我真的很討厭電車通勤
「唰~」一陣空氣壓縮的聲響,電車門打開了,我跟著大家站在月台上,配合日本當地的習慣,移動到車門兩側,各式各樣的人從車廂裡湧出,確認沒有人再下車後,大家魚貫上車,配合特定的電子音樂,車門關起,耳邊傳來就連道歉都很冰冷的站務廣播,電車開動,每個人自然地去平衡隨著電車移動而左右擺動的身體,然後一起移動到下一站。
什麼是專業? 說到專業會想到什麼? 教授、財經、設計、律師、大公司、事務所…還是夜店?
專業不是一個面、不是一條線,是一個點; 專業是一萬個小時的累積,加上「興趣」。不是因為有興趣才能作一萬個小時,而是沒有興趣的一萬個小時,它感覺起來就不是個專業。只要是興趣、花時間專研,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反而是最專業的專業。READ MORE
又到了日本就職活動的季節,這個時期在日本街頭可以看到很多年輕的男女西裝筆挺,有些人是四月入社的新進員工,有些人則是正要開始找工作的大四學生。
在日本找正職工作,可以簡單分為「新卒採用」與「中途採用」。「新卒採用」只限定日本國內大學三、四年級學生可以參加, 在畢業之前要拿到「內定」。如果畢業前都沒有拿到內定,通常只能從派遣或打工的方式去就業磨練社會經驗了。這也是日本大學生把四年的重頭戲都壓在這裡的原因,一旦錯過了就職時機,要另尋出路就變得非常的不容易。READ MORE
大家記得「在日本工作生活台灣人的「分佈統計」」這篇文章嗎? 目前在日本的台灣人有四萬多人,分散在日本的47個都道府縣。在文章的最後,我們開始了一個小小的企劃 – 要「訪遍日本」,我們跨出東京,去看看那些散布在日本其他地方台灣人的職涯故事。
*這個「訪遍日本」企劃的意義,除了讓大家多了解日本(海外) 職涯跟求職方式外,是在說,其實每個人可以到所有想去的地方,不僅是日本的47個都道府縣,是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去找那你想做的事,找到最後如果環顧四周都已經沒有了人,那我們會去找你的!」READ MORE
|當失業降臨,只能靠自己站起來的日子。
回想起來真的很瞎,那一年我竟然在日本失業了,原本就不太輕鬆的海外生活,頓時陷入困境,不敢告訴在台灣的家人,在日本不敢出門參加聚會,我該回台灣?還是繼續留在日本?眼看時間漸漸緊迫,伴隨著本來就不多的銀行存款越來越少,我到底該怎麼辦…….
當一個事情的結果是非你所願的時候, 你是會選擇放棄, 堅持下去, 重新挑戰, 還是找尋另一個目標? 很多人會先陷入一個必須要找到標準答案的陷阱裡。 而大家不再追求標準答案,分析各個選項優劣的時候, 卻又很容易掉入另外一個陷阱: 回答這個問題並沒有時間限制, 也不是只能回答一次的。 很快做選擇,發現錯誤的時候立刻改進, 一邊前進一邊修正自己的方向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這次從訪問中觀察到的Ruru是一個很了解自己, 也能很快評估情況作決定的女生。 別人看起來或許會覺得她在短時間裡做了很多改變, 但是其實在每一個決定的後面都有她一致的思考邏輯和目標的。
我在台灣大學是讀化學系。 系上的同學畢業之後一半以上都是繼續念研究所,之後再選擇留在產業發展或是走學術路線。我在還沒畢業就已經覺得產業或是學術的生活都不是我要的。 但是當年很難得到這兩個路線之外的前輩分享經驗, 自己的資源也很有限, 就打定主意要唸MBA,很天真的認為是換領域的唯一跳板。 畢業後就先在化學產業做兩年多 , 一邊累積工作經驗 ,賺錢, 還有念英文。最後申請到了荷蘭的學校拿到了獎學金, 也就這樣拿到了一個MBA的學位
|我所感受到的「The・Tokyo」
「當明白人終究會融入新環境的道理後,到了東京就不再會害怕。」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人就是這樣,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生活中接觸到當地的媒體以及認識新朋友之後,一定多少會開始融入這個社會。漸漸地,剛開始覺得很新鮮的東西會慢慢失去熱情,接著變成習慣。會開始對於那些好像本來就該存在這個城市的東西,不知不覺慢慢感受到一絲絲的厭倦,不知道是刻意還是被動的,配合這裡的步調,跟著大家一起脈動;過了一陣子會開始對這裡有些依戀,去了別處都覺得不自在。尤其是東京,這個亞洲一級的都市,到處充滿魔性的力量,一個不小心就會沉淪,當初說好上京的夢想,轉個身就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