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與溝通鴻溝:從力積電和SBI合作破局來看台日合作的挑戰與機遇

在2024年9月力積電與SBI合作在宮城縣建立新的半導體工廠的計劃正式破局。雖然有許多報導指出日本與台灣之間的說法存在顯著差異,但主要問題在於雙方合作過程中溝通的明顯不足。根據各方報導,力積電退出日本合作計畫的理由實際上是正當合理的。由於力積電在日本工廠並未擁有主導權或管理權,其主要透過技術轉移來獲利,自然無法滿足日本經濟產業省對於背書保證的要求。這也引發了對於可能違反台灣證券交易法的法律風險的擔憂。相較於SBI只有金融業背景,日本經濟產業省要求合作夥伴提供背書,反映出對於政府補助金使用的謹慎考量。面對力積電的退出,作為合作計畫的主導方,引用論語發文的強烈抨擊。兩方各有盤算,但在此事件的影響下,日本東北當地政府和民眾又會有什麼看法呢?

 

東北地區的經濟現狀與需求

 

日本東北地區一直以農業和傳統製造業為主,然而,隨著日本經濟發展逐漸集中於大城市,東北的經濟成長停滯。地區內出現了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年輕人外流的嚴重問題,這進一步削弱了當地的消費與投資需求。此外,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災害重創了當地產業,許多中小企業在震後失去了原有的客戶,無法及時恢復元氣,被迫直接尋找海外市場。然而,語言障礙、國際市場經驗不足等現實問題,使得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拓展變得極為困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對高科技產業的引入寄予厚望。高附加值產業如半導體,不僅能創造大量的技術性工作機會,還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與技術人才留在當地,逆轉人口外流的趨勢。從台積電在日本熊本的進駐為當地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正面影響來看可見一斑。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半導體產業進駐東北對當地來說,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半導體產業的進駐讓這個曾經受災的地區看到了希望,激勵了當地政府和民眾對於未來的信心。政府期待透過此類企業的進駐,帶動區域內其他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提升技術水準,進一步促進東北的經濟轉型。

然而,力積電取消進駐的決定,無疑打擊了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的期待。對宮城縣等受影響地區來說,這意味著一個重要的經濟機會喪失,且短期內可能無法找到相同規模的替代方案。

 

宮城縣縣民的觀點

 

當地的人們對於曾經在311地震後提供巨大援助的台灣充滿了好奇與感激,但實際上與台灣直接接觸的機會並不多。然而,由於仙台人謙虛、靦腆且保持低調的特質,他們將對台灣的感謝更多地體現在實際行動上,而不是言語中。就像這次準備力積電進駐的過程中,為了讓台灣人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生活環境,積極學習熊本的經驗,一邊搜集台灣人對居住環境的需求和偏好,一邊默默趕工建設工廠,展現了他們細膩、替人著想的溫柔特質。這樣的情感傳達方式,與台灣人直率、熱情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因為如此,當地並未因此放棄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合作的決心。不愧是挺過311大地震的東北人,面對失望與打擊,他們依然展現出樂觀堅毅的態度。雖然力積電退出了合作,但也因此讓當地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運作模式,並推動更多與台灣的交流活動,為未來尋找新的合作夥伴開始鋪路。

 

對東北地區未來的展望與建議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我在東北大學展開了交換留學之旅,中間雖然有短暫回台灣工作,但之後還是決定回來這個地方尋找機會。經歷了研究所唸書跟在仙台的工作經驗,開始認識了這個對台灣人來說仍然陌生的區域。現在搬到東京,透過這次的事件我不禁想到東北這片土地的好與不足。

相較與其他東北地區, 仙台是公認的東北第一。仙台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城市,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舒適的氣候,還具備著都市生活的便利。除此之外,還擁有學術領域的強大資源-東北大學,這所學府培育了許多知名研究學者,並且具有開發新技術的潛能。在這裡,人們溫和且包容,生活在都市與鄉村的交會點上,保持著一種從容與淡然。然而,這種平和的特質,也讓東北在國際交流與發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缺少了一些緊迫感。

東北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吸引外國投資和人才進入並不僅僅靠環境優越或資源豐富。這裡的人們溫柔善良,充滿韌性,但要真正打開國際的大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外界的好奇與友善。吸引台灣或其他外國人,需要的是一個開放的、包容多元文化的環境,以及能夠提供支持和幫助的社群氛圍。這次力積電的退出或許是一個契機,促使當地重新審視國際化的條件,思考如何創造一個外國人才可以舒適生活與工作的生態圈。現在更需要做的是,加強與國際社群的連結,學會打造一個適合不同文化背景共存的環境,讓外國人感受到這裡的溫暖與可能性。我相信,只要保持這種樂觀與開放的態度,東北在未來一定會迎來更多新的機會與成長。

 

Photo Credit: https://flic.kr/p/271ypNh

日文版: 力積電とSBIの提携解消から見る、日台協力の課題とチャ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