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進出日本,從派遣事務到不動產飯店事業部的 Amy
我在台灣的大學裡念產品設計,畢業之後還沒有心理準備馬上跳入職場,想要先出國晃一晃。考慮過幾個國家之後覺得日本離台灣近,也(自以為)對他們的文化比較熟悉,得到家裡的同意(跟資助)之後,我就先以留學簽證來到東京學日文。
來到東京之後馬上接受到許多的文化衝擊, 再加上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在國外住,很快就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但是(金主)媽媽要求最少要把考到日檢 N1 才能回來,也就硬著頭皮待了一年考過了日檢 N1 。在準備回台灣的時候卻又沒試著找工作覺得有點可惜, 就玩票性質的申請了一些職缺。
日本的職涯先從派遣開始
當時我完全不了解日本的就職過程,也沒有工作經驗,就只是在一些就職服務網站上登記自己的資料。有一天突然有一個仲介打電話給我,是一個派遣公司,因為之前僱用的人突然離職,急需人填補職缺,在一週內就決定聘請我。 我沒想太多,覺得能給工作簽證的公司應該不會太奇怪,就一腳跳進去了派遣工作。
正派的派遣公司是會僱用你為正社員,並根據你的專業/偏好給你一份薪水和基本正社員的福利。派遣公司也跟他們的商業客戶有緊密的聯繫,根據客戶需要的人力提供及時的人力支援。 雖然自己沒有太多選擇公司的權利,相對的工作內容跟時間也會被派遣公司跟商業客戶之間的合約保證。
我入社之後馬上被派去一個傳統的日本大手 IT 製造商。完全沒有訓練就被推上線,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做做程式控管文件整理。 派遣工作不會有職前訓練,前提就是認為已經有相關的經驗。 如果覺得不適合的話,商業客戶可以有權利要求重派新的人。 我在大學是文組,在加上剛念到日檢一級的日文程度,客觀條件來講可以說完全不適任(笑), 但是當時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沒有辨認公司的好壞的知識,或是制度是否符合正常公司基準,只聽過”一個工作至少做三年”的說法,自己一方面的認為沒撐個三年就無法融入日本社會(後來發現這個想法是錯的),就把工作上遇到的鳥事都當做新鮮的冒險體驗,和另外一位同時間被派遣進來的外籍同事同甘共苦,找著既有的文件一步步學習跟做,咬著牙也就這樣過了兩年,在該職場會發生的狀況都經驗了一輪,也學習到傳統日商的做事方法, 覺得可以先告一段落,離職回台灣充電。
大多日本人對派遣工作想法只是把它當一個穩定輕鬆的工作,許多台灣人也覺得當了派遣之後就很難轉正職。但是我覺得如果有把派遣的經驗當作是下一個工作的跳板的認知,就可以思考在這個派遣工作裡,可以學到哪些可以沿用的技能,以此訂下明確的目標,學習下一階段的轉職需要的知識。
回到台灣之後先到了一個日系公司當秘書,做了一年之後有開始考慮轉職和去日本的可能性。考慮到自己的年紀覺得勉強可以以第二新卒的身份回到日本,而台灣什麼時候都可以回來,我也對日本的職場比較有經驗,所以決定先試著找找看日本的工作。
有了之前的工作經驗,這次找工作就比較有頭緒。我在日本的求職網站和人才公司都有登記資料,甚至也有直接寫信給有興趣的公司自我介紹詢問有沒有缺人。最後發現最有效率的是找有來台灣,直接海外採用的日本公司。因為比起日本的求職網站,對手少了一半(日本人),只要想怎麼和其他的台灣競爭者差別化就可以。經過了幾輪的面試,最後決定拿一個在東京的不動產公司的 offer。 他們第一次在台灣聘請外籍員工,希望可以藉由外籍員工給公司一些新的刺激。 我也以 26 歲的新卒身分又回到日本東京。
第二次來日本的第二新卒
雖然是新卒僱用,但是因為是公司第一次的外籍員工雇用,流程也跟一般的新卒員工不一樣。我們 10 月入社之後馬上就被分配到了不同的事業部,跟著前輩開始在職訓練(On-the-Job Training, OJT)。公司是日本建商公司,有許多策劃/投資/建設不動產的案子。我一開始被派到海外事業部,跟著前輩看些海外投資者和土地投資相關的案子,主要工作為收集市場資料,加以試算分析比較之後和子公司討論提出方案。 經過不到半年的訓練之後就跟著前輩被派去新成立的飯店事業部。
旅館事業部是一個從零開始的事業部。 我們會根據由總公司得知的不動產資訊, 從土地的評估到飯店概念,行銷企劃的設定,內部裝潢,採購,預算編列,營運,人員採用教育等一手包辦。,所有的流程都是交給我和前輩策劃。中間有很許多其他部門或是廠商合作,但是也有忙到連續4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的時候。 不過回頭看來,我很投入這個案子, 在做全新的東西, 用一年開了一間飯店很有成就感,也很感謝公司給我這樣的機會放手去做。 雖然現在疫情的影響旅館的營運暫停, 公司還是有許多其他在進行的案子,團隊也增加了很多人手。也很期待接下來的挑戰,希望可以多利用我的日本經驗,做一些跟台灣有關的工作,或是希望在接觸更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
多善用外國人的特權,也要快點失敗,才有機會再站起來
到目前為止我都是在日本公司工作, 外國同事的比例也不高,但是我覺得我在心態上沒有很大要同化的壓力。雖然好像有點不負責任,但我一直覺得「大不了回家」是我們外國人才能說的特權,想到自己有退路就沒有什麼好怕的,就可以把一切都當作是人生經驗。在職場上有時臉皮厚一點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厚臉皮去問而被嘲諷,厚臉皮請假,厚臉皮去做卻成功了…總之就是去嘗試,大不了被笑或失敗而已。
我會建議做任何事之前(特別是沒有經驗的事)不用去設想太多自己會不會做得好,人算不如天算,只要想好可以接受最壞情況,放手做下去之後自然就會從成功或是失敗裡吸取經驗,繼續嘗試下去。
時代漸漸在改變,一個工作一定要待三年的觀念也在淘汰,一發現自己不喜歡或真的覺得不適合,就趕快換工作反而比較好。比起這些老舊的觀念,年紀的影響更大。寫履歷和面試方面,一開始我也很注重日本的常規,後來我覺得要盡量表現自己,而如果因為那些不合常識就把你刷掉的公司也不用覺得可惜,代表其實也就是不適合。
我也有代表公司去台灣海外採用,和在飯店開發部也擔任過採用和面試的經驗,才了解面試沒上不代表你不好,有時真的只是不合面試官或公司的口味,面試上的人不見得是最優秀的。每次面試都可以當練習,沒上不要難過,趕快投下一家比較實際。
最後我覺得,我們可以慢慢的接近日本人,但是不可能變成他們。有友善的人,也會有無論如何都無法互相理解的人。如果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被大家認同,會很容易受傷。比起如何融入,我覺得長期來看,最好一開始就認清日本文化的不同。在這個前提下再去思考如何保持自我的平衡。
Jenny li
2020-06-08 at 14:57:40一個女孩子隻身投入陌生的國度,是需要多大的勇氣,精神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