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是日本行動支付元年嗎? 展望日本行動支付的歷史和未來
2018似乎是日本QR行動支付準備發光發熱的一年。在亞洲多國的QR行動支付盛起,日本許多在線和新創公司也陸陸續續投入這波趨勢;日本的三大銀行更是準備將銀行之間的QRcode支付格式標準化 。現在仍是現金為王的日本市場,似乎在行動支付這方面終於要有爆炸性的成長了。
不過,事實上,日本的行動支付歷史已經接近有20年了,只是儘管在技術層面已經非常成熟,卻依然有許多原因沒有辦法取代現金變成支付主流。
有好的技術不等於成功
讓我們先回到20年前的日本。1999年,NTT DoCoMo 建立了i-mode,一個由運營商主導,提供給自社用戶的行動網路服務。在智慧手機時代之前,日本手機服務可以說是走在時代的前端。i-mode裡有著五花八門的服務,也有配套的行動支付系統。當時這個商業模式也被許多國家注目,輸出到了多個國家, 抱括台灣的遠傳電信也曾使用過i-mode。
至於非觸碰式(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行動支付,日本也是領先國際。在2004年 (Android出現兩年前, iOS出現三年前)就出現了第一個手機電子錢包,可以利用手機在實體店鋪支付的服務。
但是為什麼過了15年,這些行動支付方法沒有更加普遍,反而還要在20年後跟一個1994年(也是日本公司發明) 的QR code技術再打一戰呢?
1. 高性能,高門檻的硬體技術被軟體吃掉
日本的i-mode雖然是網路服務,但是當時的手機設計為了i-mode而作了很多硬體的優化。日本的運營商NTT docomo等也利用它們的市場優勢促使手機廠商做出日本市場專用的手機。非觸碰式的手機電子錢包功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手機廠商把這個功能專用的硬體整合進日本版手機,這也是為什麼只有日本的Android手機才能夠使用日本電子錢包服務。
而近年android/iOS等的國際手機平台崛起,國際標準的硬體功能漸漸提升,再加上軟體能夠取代硬體的功能越來越多。這些硬體門檻一個個的被打破,也就造成了當時性能不足的舊技術有搭配新功能再次挑戰市場的機會。
2. 虎視眈眈的新企業和他們的商業模式
同時在近年崛起的網路企業,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裡聚集到了許多的使用者。在智慧手機的崛起讓他們了解優化用戶經驗是防止使用者流失的重點,而行動支付是這經驗裡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讓他們可以利用這些技術進入實體商店的支付經濟圈。為了在短時間累積使用者, 許多公司藉著他們雄厚的資金,以貼補的方式讓實體店家和使用者即時感受到價值並持續使用。也因為技術的進步,店家需要的硬體設備成本降低許多(甚至也有公司提供硬體補貼),導入的時間縮短。一時之間店家裡就出現了許多新的支付方法。
3. 使用者的痛點在哪?
然而筆者認為,日本現金之所以仍然沒有被其他支付方法取代的一個重點是現金交易在日本對使用者來講並沒有一個顯著的痛點。 現在日本市場上的行動支付雖然已經有一定的經濟規模但是還是不能提供所有的使用者一個優於現金交易的經驗。在日本現金ATM普遍,假鈔問題不多,身上持有大量現金也不會有治安問題等等,除了網路交易無法直接付費之外(但是日本已經有支付服務在優化這個體驗)以實體店舖的流通性來講現金依然是最好的。所以對日本現有的行動支付使用數據來看,這些服務依然沒有跳過先行使用者的門檻。和中國的行動支付比較起來,中國使用者就在有明顯的痛點之下 (現金流通問題如假鈔,或缺乏實體支付和信用卡基礎設施等等),在網路和手機服務的技術到位時,一鼓作氣的在幾年內就取代現金交易。沒有一個特別的痛點的大環境之下,要改變使用者的行為是非常需要時間的。這也會是新的日本行動支付服務會遇到的問題。
日本行動支付的未來展望
今後日本的行動支付將會處於百花齊放的狀態,現有的行動支付服務開始積極的更新功能,甚至和新的平台合作。新生代的公司則是利用自己的資源,用新的技術/商業模式來打破現有賽局。接下來幾年,日本行動支付市場是有幾點是可以注意的。
1. 補貼,補貼,再補貼
目前為止日本公司對先補貼搶市場規模的商業模式並不熟悉。而現在將有那麼多的支付服務公司利用補貼來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和增加服務的粘性。日本的使用者應該會有一段時間可以享受到許多的優惠,然而在補貼結束後,這些服務是否能存活下來,將取決於是否有打到使用者的痛點。
2. 增加流通性:用戶交易(P2P Payment)的體驗
關於之前提到的使用者痛點,行動支付的用戶交易很可能就是一個能夠超越現金交易便利度的體驗。除了用戶可以互相遠端交易之外,也有許多對使用者有感的應用(例如自動拆帳,自動記帳等等)。現在日本已有許多服務提供用戶交易體驗,但是登記的程序依然繁瑣,在日本法律的觀點上也依然有許多限制(譬如虛擬貨幣無法兌現回現金)。不過日本政府已經有提出促進非現金支付體驗的國家方向。更改相關法則也是能夠預料的事。在這個趨勢裡,各個支付服務將會如何卡位也會是一個重點。
3. 贏了戰鬥卻輸了戰爭?
即便支付服務業者成功通過一定的補貼來增加用戶的粘性,隨著時間淘汰優劣,在觀察市場上的動向,也很難想像近期內能夠整合到幾家寡占的情況。在持續有多種支付方式碎片化的流通,或許最後的贏家不會是這些支付服務也不是什麼特定的技術,而是有一個能夠整合這些服務,讓使用者可以無痛使用又能享受到各個服務提供的好處的平台 。
給台灣支付產業的思考
以日本支付產業的經驗來看,技術的先進並不代表著絕對的優勢,而每個國家的支付市場都有它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國行動支付的崛起有其脈絡,所以並不是一味跟著其他國家的經驗就會成功。在臺灣使用現金有不便的地方嗎?信用卡放到手機上真的有比較好用嗎?新起的支付服務沒有補貼後還會繼續用嗎?對於台灣的業者而言,不斷的思考行動支付能夠解決使用者的什麼痛點,再去優化自己的服務,相信就會有適合台灣的解決方案出現。
QR支付圖片連結
i-mode手機圖片連結
行動支付服務圖片連結
Mark Chih
Latest posts by Mark Chih (see all)
- 逐步找到自己的夢想日語文老師Rita的旅日心路歷程分享 - 2023-10-21
- 初入日本市場徵才的三大重點 - 2023-08-27
- 職業婦女,單親媽媽,血癌病患:投資銀行風險管理部的Melody - 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