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擋得住人口減少特快車嗎?全民總動員的地方創生計畫

50年後,日本人口數推估會從現今1.2億後減少至8千萬人,若不改善,日本的勞動力、GDP總額、以及在地文化,也會跟著這4千萬人一同蒸發。因此,日本現在全民卯起來推動「地方創生」、「地域活性化」,讓政策、人才、資金到位,在鄉鎮展開一場場「地方革命」!

去年三月在台灣播出的「搶救拿坡崙之村」,描述一位超強的熱血公務員,排除萬難反轉滅村的事實,他的這股傻勁也感動了村民、公務員、地方官員、移住者等,讓大家願意團結一心,大步邁進。

該劇的熱血公務員其實真有其人,是一位名叫高野誠鮮的石川県羽咋市農林水産課的公務員,當時他僅用預算60萬日幣,打造神子原米品牌,並獲羅馬教宗讚揚,此舉不但讓神子原米一砲而紅,也成功吸引更多年輕入投入耕種,讓村落四年後擺脫「限界集落(指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半數的村落)」的困境。

naporimura圖片來源:TBS 

 

50年後推估日本人口少3分之一

近年日本政府推動的「地方創生」,可算是全民共感,因為日本整體人口正在下滑當中,若不改善,根據日本內閣府統計,預估2060年,人口會後少將近4千萬人,且其中有近4成超過65歲,隨之而來的勞動力不足、GPD成長緩慢、高齡化社會、文化傳承不易等,都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z1_1_03-2圖片來源:日本內閣府

因此現在在日本,不管是電視劇也好、學界、產業界、地方與中央政府,都全員動起來一起「地方創生」,日本安倍晉三首相更提到「地方是日本活力來源」、「地方沒有活力,日本就沒活力」,並在2014年任命石破茂內閣大臣,成立「鄉鎮、人才、工作創生本部事務局(まち・ひと・しごと創生本部事務局)」,由中央開始揮起地方創生的旗幟。

中央送人送錢到地方

日本總務省砸下大筆預算,讓地方公開募集「地域活性協力隊(地域おこし協力隊)」,提供20萬日幣不等的月薪(在日本約等於大學畢業基本薪資),需在鄉鎮地方執行活絡計畫,為期三年。此舉希望能把人才從都市送到鄉下,協助農產品六次產業化、空屋改造、創業育成、宣傳行銷等工作。據統計,2015年日本政府號招了超過2,600青壯年返鄉,花了超過100億日幣預算,希望能解決想去鄉鎮地方工作,卻找不到適合工作的窘境。

另外,日本政府也推出「故鄉納稅(ふるさと納税)」的政策,讓國民能將自己應繳的稅金,直接繳納給喜愛的地方政府,並獲得自選的在地農產品當作謝禮。此政策在日本國民中人氣不小,2015年給予地方的寄付金也高達近1千5百億日圓。

地方創生總司令官

有人有錢之後,還要有出力的營運團隊,此時地方政府的角色便十分重要,需活用外部的寄付金、補助金,一同與在地青年、企業,挖掘原有的資源,創造更多可能性。此時,「從地方發起」、「為在地人而生」的概念十分重要。當中,也有不少地方政府會委託地方創生專家、顧問或學者,構思作戰計畫,如以策劃大地藝術祭由北川富朗領軍的「Art Front Gallery」、以及以社區設計為核心由山崎亮主導的「Studio L」等,都曾成功祭出漂亮的全壘打。

延伸閱讀:自然、藝術、人三角完美結合—2015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Echigo Tumari Art Triennale 大地の芸術祭 越後妻有アートトリエンナーレ

新瀉越後妻有藝術季再構築巧妙結合自然、藝術與人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Photo:Jing Liao

 

復甦地方為企業責任

另外,日本不少大企業也將活絡地方作為企業的CSR方針,像是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NTT也利用ICT資訊及通訊科技,支援在地育兒、教育、老人照護、觀光等。ANA航空的機上餐也推出日本各地的鄉土料理,讓國內外乘客感受日本豐富的食文化。麒麟啤酒配合在地飲食、風土與口味,研發出47都道府縣的在地啤酒,更找來當紅團體嵐ARASHI代言。

振奮學界案例如雨後春筍

日本學界也建立許多地方復甦成功案例,收錄在「地域活性學會」每年出版的研究誌等,同時也在開發各種實驗性高的地方振興手段,如慶應大學系統設計與管理研究所,推動以「系統設計思考」思維,從中洞察此「社會系統」的問題點,並在各方參與的工作坊中,構思創新方案。

一個人也行 在地創業正夯

現在不少日本年輕人在工作數年後便會U-Turn或I-Turn移居到鄉鎮,進駐在地的創業育成中心,或成立網路公司、設計事務所、顧問業等。「U-Turn」意指在大都市磨練後,返回原出身地工作;「I-Turn」則指從外部移住其他鄉鎮。這兩類人才通常能帶入外部的新技能、新人脈,能與在地人激發出更多新想法。對移住者來說,在自然裡生活、生活費低、育兒環境佳非常吸引人。廢校改造而成的秋田五城目馬場目創業基地,就是一個活力十足的成功例。

一間教室就是一間辦公室,目前有13間公司進駐,月租只要2萬日幣

日本的現在 台灣的未來

根據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105年度的人口報告推估,台灣2021~2025年即達到人口高峰,往後變逐年減少,並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20%),此老化速度與低生育率都是遙遙領先日本與歐美各國。然而,日本的種種案例也僅供參考,每個國家、鄉鎮其實都有不同的問題脈絡。

反觀台灣,台灣現在不少鄉野地方,也開始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移住,像是青農、第二代接班人、以及年輕民宿老闆(如天空的院子),或在地方舉辦有趣活動(如稻田裡的餐桌),值得期待的例子不深枚舉。然而,台灣的地方發展例子多半規模偏小,國際化程度也相對不高,仍有很多發展空間。再者,台灣民眾對於人口減少的危機感仍普遍偏低,應即早凝結個人、政府、產學界的力量,設計出專屬台灣每區的「地方創生」方案。

雖然地方創生非一蹴而成,常需要5到10年不等才會看到成果,然而台灣的優點是地理面積小、基礎建設完善、且人文地理多元,因此,一日城鄉兩邊跑並非難事,相信台灣能在人口下滑特快車啟動之前,已在台灣各角落,有遍地開花的地方創生正在發生。

 

作者:品淨

原文收錄於 Rakko.me  

Cover Photo: Jing 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