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徵稿】南國到雪國的旅日生存記 – 工業設計師的庭瑞
先簡單敘述一下我的背景。大學時在台灣學的是工業設計,畢業後進入了家具業界工作。但就如同常聽到的一樣,在學校學到的東西進了產業界不太適用,有很大的機率進入設計產業只是機械式的產出一張又一張的圖,所以也就萌生了繼續進修的念頭,考慮了各種條件之後,決定前往日本進修。由於我自己走過的流程是屬於比較特殊的工業設計新卒就活,所以若非設計相關領域可能會有點出入。
在不知不覺中「被開始」的就職活動
現在回頭看會很慶幸當初的各種意外才讓我誤打誤撞進入後來就讀的金沢美術工芸大学,由於這間學校在網路上的評價極少,當初在沒什麼業界的情報之下唯一知道的就只有著名的工業設計師柳宗理曾在這間學校教過書而已。一般來說留學生都會偏向選擇位於大都市的名校而非位於金沢的小學校(就人數上而言),殊不知從選擇學校的那一刻就已經是就職活動的一環了。
金沢美術工芸大学在日本的大學分類裡屬於美術大學,故就算是大学院(台灣的研究所)也是不需要寫論文的而是以實作為主。透過教授們與學校本身的人脈,雖然位於遠離都市圈的北陸但卻與各大企業(運輸、家電、家具等)的設計中心有著相當緊密的連結,每年也有相當高比例的畢業生進入這些企業的設計中心。藉由各屆的垂直連結,把就職的經驗傳承給下一屆,形成一個非常強而有力且隨時更新的封閉式就職資料庫,基本上只要有想進的日本企業都可以找到近幾屆的前輩去詢問各種流程與眉角,甚至在就職期間來學校開公司說明會的設計師幾乎都是近幾屆的畢業生。
工業設計在日本就職大致可分為大手、中小企業、與工作室三種,每一屆畢業生在各種領域的分佈跟學校也有關係,有些學校就是往大手企業的學生會特別多,有些學校往工作室發展的機率會偏高。設計師的新卒經常採用一套完全與一般就職生不一樣的玩法,所以除了實力外,了解遊戲規則也是相當重要,而這是我當初與指導教授相談前完全沒預料到的事情。幸好經過詳細的討論後教授根據我的意願與相性建議了我幾間比較有機會的大手企業,並著手開始計畫接下來要如何面對就活這一個對日本人來說也是非常重大的難關。總之就是當我還沒完全適應雪國校園新生活時,就職活動就這樣突然開始。
了解遊戲規則、增加自己的籌碼與隨時調適好自己的心情
「欸你不是還沒畢業嗎?怎麼已經在開始找工作了?」算是就活期間最常被台灣的朋友問到的話。聽過日本就職活動的人會知道一般的就職活動約略會落在畢業的前一年,而設計師的新卒就活準備期又會拉的更早。而在這就活期間感受最重要的就是了解遊戲規則、實力與維持好心理狀態這三件事。
了解遊戲規則除了知道時間、行程表之類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之外,對於設計新卒來說證明實力最重要的作品集,針對目標的公司去做調整也充滿各種眉角。項目的呈現順序、作品的類別甚至是趁著志願公司來學校開說明會時直接與設計師溝通並請他們提供指導意見,除了提高作品集的完成度外在對方眼裡留下積極的印象也會有利於接下來的流程。另外,由於我在台灣有過工作經驗,在這樣的情況是否能適用新卒資格也可以趁這個機會詢問一下。這部分其實會因各公司而異,若不了解遊戲規則的話,有可能花了時間準備又被以資格不符(前職、年紀等)的理由刷下來。另外一般海量投履歷的作法在工業設計是行不通的,原因是養得起設計師團隊的企業本身就有限,每年收的人數也少,隨著企業去調整作品集以及印刷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所以最後真的有投出去的履歷一隻手也數得出來。
增加自己的籌碼部分就只能靠自己了。除了設計師該有的能力之外,身為外國人的我們如何與日本人溝通,表達自己想法等等,這些都是增加自己籌碼的重要因素。有人會問「那日文程度呢?」「是不是沒有N1證書就無法就職呢?」,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在就職到入社式之間從來沒被問過這個問題,原因在於大手企業的設計就職通常會包括參加企業方所舉辦的設計工作營。在這一到兩週不等的期間裡,企業方會派出設計師們參與討論,輔導就職生們完成企業方出的課題,在過程中評價這些人的各項能力、並在最後對總監及各設計高層做最終發表。比起台灣大部分只看作品集與面試的做法來說,我認為這樣的確能很清楚的知道一個人的實力、表達理解能力、在團隊裡的合作狀態、個性與心理素質。
當然在這樣的流程中有人進了下一階段,也會有更多的人是在中途鍛羽而歸的。這些鍛羽而歸的人沒有時間失落,必須馬上重整心情,馬上面對下一間的就職活動,因為可以選擇的選項正隨著時間漸漸減少。全落的話,基本上當年度的就很少會有大手的機會了,這時就必須改變戰略往中小企業或設計師事務所發展。那段期間在教室常會聽到誰誰誰哪家上了,誰誰誰哪家落榜了之類的的情報,這段期間由於正常的學校課程還在持續進行,所以想躲也躲不了。這時候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看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過了這個階段,而自己卻還在撞牆期時感到失落無助是很正常的。再加上當時還沒適應全日本的日照天數數一數二少的金澤,當時曾經也一度懷疑自己到底撐不撐得到最後。所幸後來整理好的心情,順利的通過了一關接一關,拿到了正式的內定,邊準備畢業製作邊邁向下一段新旅程。
在設計中心的新生活
春天進公司後,被配屬到的是公司裡負責黑物家電(電視、音響等視聽相關產品)的設計團隊。從前期的概念產品到體驗、提案、造型、生產細節到後期的宣傳、展覽都有可以發揮的地方,算是非常多元的工作內容。設計中心裡的大家各司其職,組織相當的完整且有系統。
在日本工作時,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對於「培養新進設計師」所花的心力。要求的並不是立即必須要有多少的產出,而是透過各種不同主題的設計研修,藉著社內的資深設計師或是外部的專業講師去增強作為 In-house 設計師所需的能力。在主要業務上,每位新進的設計師都會有一位專屬的資深前輩作為職場教練,輔助指導如何熟悉業務,銜接學校與公司業務間的落差,並從一開始擔任前輩的助手開始,一步一步隨著成長的步伐,被賦予適當的業務內容。另外很有感觸的是平常佇立在賣場或是生活中的各種家電,其實只是眾多的提案的最終結果,而身為一個設計師,在公司裡可以看到公司內部各種案子從慨念到無數的提案,再到最終設計,以及中間所遇到的困難點或是各種抉擇取捨等等,有趣而嚴謹縝密的思考、討論、驗證與產出,我覺得這就是產品設計的迷人之處,也是當初在台灣想做卻做不到,最後終於在日本實現的目的。
另外由於整間辦公室都是設計師,所以完全沒有一般印象中日式上班族的肅殺氣氛。做累了就出門到休息區買杯咖啡回來,跟前輩們閒聊一下再回到工作裡;遇到有困難的部分,隨時可以找人問,甚至是找主管聊聊都可以,並不會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算是非常自在的工作環境。
回顧就職活動的經過,除了設計教育系統所帶給我們的東西跟日本學部所學到的內容不太一樣之外,更因我們是外國人,必須比一般的日本人更努力才有機會拿到一樣的成果。隨時有著一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尚有不足的心,然後盡力去做到最好,相信人家察覺到你的價值,讓你做的每件事都是有意義的。
希望可以給未來有興趣來日本設計業界的新卒人一些參考。
日本職活 Worklife In Japan
如果有興趣投稿(匿名可)或是想推薦訪問對象, 請和我們聯絡
contact@worklifeinjapan.net
Latest posts by 日本職活 Worklife In Japan (see all)
- 在日本求職的方法之我見:如何提高求職的成功率 - 2024-12-24
- 在日本誠實面對自己的夢想: 斜槓上班族和音樂人的Ayun - 2024-09-29
- ブランド力を蓄え、日本市場に再挑戦: ムーファンデザインスタジオ -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