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彭博社記者到Tokyo Interlopers,Issac Aquino眼裏的日本人聲與人生
Worklife In Japan採訪到了Issac Aquino,Tokyo Interlopers網站創辦人,一位菲律賓裔在日本生活了十七年的記者。Tokyo Interlopers集結了上百位外國人在日本的生活,記錄了一個個真實又扎心的故事。以下為Worklife In Japan和Issac的訪問:
Q:怎麼開始這個頻道的?
A:一開始只是一個passion project,但現在我希望這會是一個可以讓我維生的工作。我熱愛攝影,曾經是彭博新聞社的記者,現在在念MBA,目前在日本已經十七年了。我從大學開始,經歷了日本的留學生生活,自然而然接觸到了不少外國人的圈子。我一直都很好奇那些跟我有相似經歷的人都在做些什麼,他們怎麼看待日本,我也在當中經歷了不少人生的高低起伏。當我低潮的時候,我就想採訪其他人,了解他們在經歷些什麼,希望能從中更認識自己。所以我就開始找人採訪,請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很大一部分,幾乎全部都是受紐約Humans of New York的影響,但我想用這個工具來更了解日本社會,特別是在外國人在日本經歷的困難。我採訪越來越多人,就發現似乎人們有許多共通點,許多人在人生中都經歷相似的事情,例如最常見的就是外國人感到孤單 、覺得與日本社會有隔閡等等,或許相較於其他社會,日本社會的確是比較難融入。當我開始寫這個頻道,許多人會跟我說謝謝,謝謝我把故事寫下來分享給其他人,讓他們覺得他們並不是在孤軍奮戰。寫下這些故事也幫助我度過自己的許多難關;我寫越多,我越感受到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Q:你為什麼會想寫下這些故事?
A:我想給人們一個發聲的管道,特別是那些在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我也開始採訪日本人,因為我了解到你也可能在家鄉但感到無法融入。這就偏向是人生的問題了。例如我最近訪問一個日本的化妝師,她從美國學化妝技術,但回日本之後,她不想遵循傳統的化妝行業從基層的助理做起,因此她就自己開了公司,成為一位女性創業家。我也想利用她的故事去鼓勵其他人勇於闖出他們的一片天。讀這些故事就好像一個心理治療療程。對於讀者來說,你可以藉由其他人的故事看到自己並不是一個人,也可以因為某些人的故事而受到鼓勵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Q:日本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A:我在這裡十七年,但也不是一直都在日本。我在北京和印度都住過一段時間。但我不斷地回日本,因為我在這裡上大學,這是我成長的地方,也是建築我的價值觀和自我身份的地方,儘管我並不覺得自己是日本人。在日本有好多和我一樣的人,在這個地方尋找他們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擔心沒人訪問,因為太多和我一樣的人了。當然不只是外國人,還有日本人。東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這麼多的人口,加上最近觀光發達,現在正是熱門話題。
Q:你怎麼去尋找受訪者呢?你特別偏好採訪哪些人?
A:一開始大多是朋友、還有網路上的人。有寫人在我的po文點讚,我就直接私訊問他們願不願意成為受訪者。「你願意分享你的故事嗎?」我都是這樣開頭的。
有些人很喜歡分享,但有些人會比較在意隱私。剛開始的時候,我很少去街上找人訪問,因為當時還有工作,回家已經很累了。偶爾我會去一些活動,像是國家的文化祭或是學校的活動,就很容易遇到國際學生,或是外國人。但我發現比較有深度的故事通常還是從約訪而來。許多人也會問私訊我,問我願不願意採訪他們;特別是有很多的混血兒(ha-fu)找上我,想分享他們從小生長在日本很掙扎,在傷痛中成長的故事,可能又不是日本人又不是美國人等等的。
其實挺不好意思的,我會為那些故事設一個特定的路線。我喜歡找那些看起來有趣的人,可能是他們的外表有奇裝異服,或是父女黨、情侶等等,取那些照片上會好看的景。我也喜歡衝突和融合,去嘗試尋找不同國籍的人,或是那些不常在社會上被看到的人,通常是弱勢族群。
人們總是避免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人事物,因此我想要給那些弱勢族群一個被看見的機會,這樣人們就不會害怕接觸他們了。有趣的是,大多數的這些所謂的弱勢族群,在被訪問的時候總是要三思而後言,或者不太願意讓你拍照。這可能只是我的猜測,但我想他們可能習慣被社會嫌棄,習慣被社會忽視。他們或許想著反正也沒有人願意看我的故事啊,或許這個世界只想看那些金法碧眼的白人女孩。
當然數據也顯示,漂亮的女孩子可能點讚數會比較多,但當故事本身很有趣,或是觸及你靈魂讓你感同身受的時候,人們也喜歡那些故事。特別是那些比較關於堅忍毅力,有深度又暖心的故事。
Q:想為日本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A:我常常刻意去選擇去報導那些邊緣人,因為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只是完美的世界,也希望日本人可以擁抱這些不同文化。我希望日本人看外國人不再是把我們當裝飾品或是「外」人,而是把我們當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當然這十幾年來日本改變了不少,儘管還沒到大多數人希望他們改變的程度。我採訪過的一個美國爸爸就說,他的孩子是美國和菲律賓混血,而當他的孩子長大之後,日本已經會是不同的社會了。
“My daughter just turned two. She’s half Filipino. My wife teaches her Tagalog while I teach her English. If she goes to…
現在的日本已經漸漸改變,當地人看到外國人已經不再那麼驚訝,偶爾我還會懷念被當成名人的時候(笑),在大多數的餐館也都能說英文。日本似乎就是在一個階段,一方面想要抓住舊有的根,一方面新一代的年輕人又不斷地在改變,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敢冒險,嘗試新事物。他們也在適應和吸收各種文化,而他們也開始為自己的意見發聲。我感受到,也見到這些改變,包括那些我訪問的人們。外國人在日本已經有一個獨特的自我意識,他們已和原來自己國家的人有所不同,卻也不覺得自己是日本人。
Q:未來想採訪更多哪類型的人?
A:我在嘗試採訪更多技術人員,那些來自越南或印尼,在工廠工作的人。我想更清楚的報導他們。有時候你在新聞裡看到這些人,可能他們並沒有被很好的對待,甚至護照被僱主扣留等等。這比較困難,因為他們可能不想被報導出來,會影響他們未來找工作。所以我可能會去移民局,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資訊或故事。
大部份人們看到的在日外國人都是光鮮亮麗的,他們大多很成功,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可能可以幫他們宣傳自己什麼的(笑),他們常常自己來找我。所以最大的挑戰還是深入社會底層。
Q:你印象最深刻的訪問是哪個?
A:這是個好問題,因為有太多了!第一次我快要在訪問中落淚,是一個來自馬丁尼克(編按:加勒比海的法屬省)的黑人女孩,告訴我她在日本找不到房子的故事。她是一個人工智慧學家,擁有機器人科學的博士學位,非常聰明的女孩子。但她的公寓不租給外國人,尤其是她這樣的外國人。有時候我想,若你覺得你的境遇很悲慘,你可能沒有經歷過其他人那些更悲慘的事蹟。還有一個英日混血的男孩子,他從小在英國長大,受很好的教育,但是沒有大學畢業證書,就直接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當時他來日本找工作,卻因為他沒有大學畢業證書而到處碰壁,就算他的英日語都是母語程度也一樣,他以為他一定有機會。後來他嚥下了這口氣,回到英國,申請上了法學院,現在正準備從法學院畢業。這對我來說印象也很深刻,因為他是一個好男孩,也是這個狀況下的受害者。我學到最大的一課,也是想幫助其他人去了解到,你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把自己看成一個受害者,什麼都不做然後覺得自己很悲慘,但你也可以選擇去為人生負責任,去做些什麼,去改變。這個男孩子在逆境中還是選擇去面對問題,並且用行動去改變狀況。你也頂多只能罵罵社會一陣子,到了一個點之後你就必須停止抱怨,然後行動。
隨著日本的外國人數持續增長,大家在日本生活的故事也更加五花八門。建議有空的時候可以逛逛Tokyo Interlopers,看看當中有沒有特別觸動你的故事呢?
(圖片 Source: Tokyo Interlopers)
Latest posts by Irene Lu (see all)
- 東京蒙特梭利學校校長專訪 – James Moore - 2022-02-25
- Interview with James Moore, Head of School at The Montessori School of Tokyo - 2022-02-25
- BXG(Beyond Experience Group) – 連結台日,超出你想像的公司 - 202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