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終身雇用制中 找到設計理想職涯的方程式

提到日本,大家常常想到的是終身雇用制,但大家是否有想過,終身雇用制這種一輩子只能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文化,如何影響到日本學生的求職策略呢?又說這種求職方式,怎麼用在找尋好工作呢?

 

為期一年的求職馬拉松

 

相對於台灣畢業前幾個月才開始找工作,日本大約在畢業一年前就會開始進行漫長的就業活動(以下簡稱「就活」)。

提早一年!!!!

沒錯,日本的學制剛好是當年4到8月的春學期及當年9月到隔年1月的秋學期所構成,每位求職者,都要從大三下的11月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大大小小公司的企業說明會(和台灣很不一樣,日本企業多半會舉辦企業說明會),目的是希望讓想要投履歷的學生,可以對工作的實際情況有明確的認知。舉例來說,公司會將薪水、工作內容、升遷方式、企業文化、面試流程等詳細說明,現場也會有學長姐的分享。之後,到了隔年變成大四生的3月之前,學生會藉由一系列的自我研究,分析自己的個性比較適合做什麼樣的職務和產業。另外,人手一本的四季報,裏頭也會詳列每個產業知名的公司、現況以及未來發展,以及補充該產業的最新資訊。除了之外,面試過程也包括了履歷撰寫、OB/OG訪問等(OB:old boy, OG:old girl,意指向任職公司的學長姐請教工作內容)。

準備好這些,才是求職的起跑點!每年的4/1會統一解禁,大家紛紛向心儀的公司投遞履歷,平均需要投上數十封。從5月開始一系列的面試、SPI線上測驗、團體面試等不下數十關的面試。幸運的人6月左右就可以拿到offer,不幸的學生則繼續努力。6月得到為內定,大約10月會開始類似簽約的內定式等。

看到這邊,大家大概頭都昏了吧!

 

終身雇用制起源

 

終身雇用制意味著公司保障員工可以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一輩子的權利,概念由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倡。戰後的1950年代,人力缺乏之下,企業為了穩定員工流動率而大量採用此作法,也造就了日本經濟的奇蹟。即便終身雇用制已漸漸崩壞,但概念仍在不少日本企業組織中運行。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在日本文化中結婚須辭職的既定印象,也讓終身雇用制保障的僅限於男性。

 

「何者」描述了五個年輕人的求職歷程(圖片來源

 

實習對日本學生是個陌生的專有名詞

 

在這套終身雇用制的邏輯之下,除了為期一年的就業活動令人驚訝以外,更驚人的是日本企業挑選新人時並不重視實習經驗,比起準備好相關經歷的學生,他們更喜歡從頭訓練。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企業並不常有實習的機會,即使有,多半也是進公司一個禮拜,實為實習,但更本質來說有點像企業參訪。也許更因為沒有辦法透過實習體驗職場文化,自我分析和企業研究以及透過學長姐訪談,對於架構出求職目標設定更顯得重要。


綜合職vs特定職位

 

而且,雖然前述提到要分析自己適合的職位以及產業,但實際上日本的職缺分類上,幾乎只有「文系」(類似社會組)和「理系」(類似自然組)的分法。應屆畢業生統稱為新卒,進去公司後統一視為綜合職,給予研究等基本教育訓練後,再分配部署及職責。對於公司來說,經歷這麼長時間的面試,並非要找有即戰力的學生,而是從面談過程當中了解學生的潛力和是否符合企業文化。

 

套用日本就活邏輯 找到喜歡的工作

 

從日本的求職生態當中,明白企業想找到的是可以長時間待在該公司奮鬥的人選,而學生在找的,則是可以投資一輩子時光的職場。這讓我想起了知名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如果一生只給你12次的投機機會,你一定會好好做好企業研究」,對於他來說,成功的投資在於充分了解手中握有的投資標的。這樣的投資道理,同樣來說也和求職很類似不是嗎?對日本人來說,建立在「一輩子只有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機會」的前提之下,遇到挫折並沒有轉職的解決選項,自然會挹注大筆時間在各種事前準備,包含透過自我分析建構自己對未來職涯的想像,再透過產業研究、學長姐訪談等,確認想像和現實中的落差。

當然,我們並不需要侷限在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的框架中,即便我們不一定會經歷過日本求職的旅程,但反過來說,也許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求職策略當中,找尋一個有可能做一輩子的工作!

日本的終身雇用制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找到想做一輩子的工作(至於是不是真心想做不得而知),或許我們也都能參考日本對於就業活動所做的事情準備,舉凡自我分析瞭解個人特質、產業研究探究產業前景、OB/OG訪談分析職涯發展路徑以及工作狀況,套用在自身的求職上,或許可以作為減少對工作不滿意的有效方法吧!祝大家都能找到理想職涯的方程式。

*補充:雖然說大部分企業會在4/1招聘新人,但需要快速應對國際變化的科技或跨國公司,多半會照自己的時程進行招聘。此外,內文提到的4/1公司才得以統一招聘的制度,預計在2021年春季求職季時,由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聯會)帶頭取消招募限制。經聯會底下涵括1300家以上的企業,改變制度勢必會對日本整體社會造成一定的衝擊,目前該組織也在研擬相關對策。

(首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