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業面試經驗談 Deloitte Tohmatsu Consulting

作者背景

 

台大國企系在學中(2016年6月畢業),大學一年級開始學日文,大二暑假時通過日檢N1。除了在產業研究機構擔任日本市場研究助理,或是偶而兼兼口譯練習日文之外,大四上學期時還去日本關東當了一學期的交換學生。平時喜歡旅行,喜歡認識許多不同的人與故事,尤其熱愛美食。拿到顧問業的Offer完全是大學生涯中的一個意外,但相信這是生命的安排,並選擇接受挑戰。


求職緣起

 

結束大四上學期在日本的交換學生生活回台之後,其實我一直將赴日讀研作為大學最後一學期的功課,也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交流協會獎學金。直到四月初有一天收到來自同學的訊息:「你可不可以幫我去打一個需要日文的工?我明天臨時有事無法去。」當時沒想那麼多,就隨口答應了,當作散盡錢財歸國後的彌補。去了現場後,才知道是要幫忙人力銀行Work In Japan(以下簡稱WJ)在台舉辦的面試活動。

除了協助面試之外,免不了也跟當天在場的人資姊姊討論起自己的生涯規劃,也不免俗的收到代投履歷的邀約。雖然知道人力銀行都需要藉由各種機會來提升業績,但秉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我在打工結束後按照WJ的程序投遞了自己的履歷,並與人資姊姊根據自己的志向、履歷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報名Deloitte Tohmatsu Consulting(以下簡稱DTC)的徵才計劃。

在無聲無息地過了兩週之後,我收到了人資姊姊的訊息,說是Deloitte通過了我的書面審查,直接請我在五月中到東京面試,一天定勝負。同時也正參加另一家日商銀行的海外徵才的我,對於這樣二話不說直接請人到東京的方式感到相當驚奇,「做事乾脆」是我對DTC的第一個印象。

 

面試準備

 

雖然在大學念過許許多多的商業case,但在顧問業徵才中必定出現的case interview,我在收到面試通知的當下可說是毫無概念。更有甚者,我稍晚才從WJ人資姊姊那聽到,原來我是第一個透過DTC海外徵才拿到offer的台灣人,也難怪我上網搜了好幾天都尋不著相關資訊。在摸不著頭緒的情況之下,我便選了準備case interview時被廣泛地討論的一本書-<Case in Point>作為我的教材。同時,為了減少自己的不安,我也盡可能地向人資姊姊詢問許多面試的資訊。如競爭對手的背景、往年面試形式、預計錄取人數等等,心理建設的工作於我而言也相當重要。

除了藉由教材在腦海中練習建構解case的思維之外,出發去東京面試的前一天,我也請系上的好友分別幫我做了一次英文及日文的case interview,以應付不同的面試情境。

在面試流程的部分,人資姊姊告知我當天總共會有三關,分別是兩次case interview以及一次英文Presetation+日文面談,過關者直接通知晉級,沒通過者會被直接請離會場,相當有效率卻也相當殘酷。而DTC也特別在行前通知信強調,他們嚴禁面試者預先熟記所「Framework」,並在面試過程盲目套用,如有類似情形會直接被刷掉。個人認為,DTC希望藉由面試過程知道求職者最原始的思考,並在之中找到他們認為有潛力的人,以重頭開始陪養。這也意味著,DTC其實較注重面試官與求職者在case interview時的互動模式,並非最精準的case正解。

 

面試過程

 

當天在面試正式開始之前,我與來自中國、韓國的其他求職者一同在DTC的會議室,參加由DTC的合夥人以及顧問共同主持的說明會,主要的內容不出DTC尋求的人才特質、工作型態、前輩經驗談等等。投影片講解結束後,DTC還安排了年輕社員與求職者們的對談。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雖然與來自各國的求職者對談的都是韓國籍社員,而他們理所當然地,也被來自韓國的同學以韓語問了許多問題。但在聽取問題之後,韓國籍社員總是會先用日文重複一次問題,並用日文回答,好讓在場所有同學都能參與對話。雖然看來是件相當理所當然的事,但這樣既自然又貼心的小舉動,不難說明DTC這間公司,在充滿許多外國人社員的環境下所發展出的社風。

在說明會、對談結束之後,所有的求職者都被請到隔壁的等待室,外面的HR人員也開始依照時間表,依序請大家開始面試,同時也明言「不可討論面試內容。」

  • 第一關-case interview(30min)

 

第一關case interview採取筆試+面談的形式,前面一半的時間我被請到另一間準備室進行題目閱讀、書面作答等步驟。而至於題目部分,不意外地是許多case interview專門用書中,常常出現的年營業額估計、競爭對手進入時的策略…等等的情境。雖說如次,第一次上戰場的我還是慌了陣腳,沒能將自己的想法完整的描述、檢查後就被請去下一個步驟了。

一進入面談室後,面試官讓我選擇英、日語其一進行面試。基於數字計算、速度的考量,我選擇了數字邏輯與中文較相近的日文。雖然面試過程中發現我有一些計算錯誤、思考漏洞,但還是勉勉強強地在時限之內進行修正,並向面試官說完了我的想法。

走出面談室的當下,我只覺得「一定會被刷掉」,因為我犯了一些基本的數學計算錯誤。果不其然,在等待室等了十分鐘之後,HR人員進來叫我拿著行李去隔壁的會議室與WJ的HR人員進行訪談。但想不到一坐下後,我竟被告知通過了第一關,且對方對我有不錯的評價。後來我才知道,請求職者統一拿著行李出去是為了統一視聽,通過者直接回等待室,不合格者也方便直接走人,以免等待室裡的人因為他人舉動而亂了心情。

而有關通過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我的作答具備一定的完整性。不論是數字計算,或是方案思考,我都有在作答紙上先畫出架構再進行作答、討論。雖然中間出現明顯錯誤,但若能誠實認錯,並持續進行有效率的討論的話,也不一定會被扣分。相反地,面試官更可能看出求職者是否具備應有特質也不一定。

之後我便再度回到等待室,邊看<Case in Point>邊跟其他求職者聊天。韓國的求職者大約有10位,我旁邊坐著一位梨花女子大學的同學,據她說法其他韓國同學大多都是來自SKY(三間韓國頂尖名校)的佼佼者。另外還有三位在新加坡唸書的中國同學,都是趁著畢業前夕前來求職。大家的主修也都很不一樣,有醫學、金融、數學、國際關係…等,顯示出DTC徵才的廣泛程度。

 

  • 第二關-case interview(30min)

 

第二關面試一樣是case interview,只是這一次必須全程與面試官討論,沒有事先作答的時間。我想,其目的大概在於考驗求職者的在壓力環境下的應變、思考能力,而這一次我同樣選擇用日文進行面試。

這次的題目是英文出題,形式與前一關面試差不多,都是一間公司的「市場規模」+「經營課題」的問答模式。只是這一回題目紙上給的估算線索較少,而有關經營現況的附加線索較多。面對這樣的設定,我在解答時觸及較多生活中的見聞及知識,跟面試官討論了不少改變經營現狀的想法。至於計算部分,面試官沒有要求我要算出最終答案,畢竟數字太龐大,只是針對計算模型的建構方式,問了我的想法、邏輯等等。跟第一關case interview比起來,我認為第二關是在考驗求職者的「雜談力」。能夠針對一些沒什麼參考數據,只有抽象描述的事件進行討論、推演之能力,我想是DTC在進行case interview時的另一重心所在。

我記得我是笑著走出面試間,並回到等待室的。在面試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我已忘記這次隻身前來東京的目的,而是與面試官完全沈溺在case討論的氛圍中。雖然我偶而會忽略了一些思考的細節,但與面試官進行意見交換、討論後得出的答案都令人相當充實。綜觀兩次case interview的難度,我覺得比起M或B開頭等一些知名顧問公司,DTC給的情境、線索其實對求職者相當友善。接著我就直接被請到先前待過的準備室,馬上進行第三關面試的準備。

 

  • 第三關-英文簡報+日文面談(30min)

 

進入準備室之後,才發線所謂「英文簡報」其實只是一個英文口說測驗而已,叫我用2-3分鐘闡述我將來的人生規劃。我在紙上擬好稿之後,就被請去跟當天曾為我們舉辦說明會的Partner對談。跟Partner用英文說完我的想法之後,隨後便開始了一些最基本的面試問答,包括「為什麼想來日本工作」、「為什麼是顧問業?為什麼是我們DTC不是其他家?」等許多面試必問問題。雖然我之前在面試另一家日商銀行時,都回答過類似的題目,但在社風、業務取向與傳統日商大相逕庭的DTC的Partner面前,我還是決定不過度迎合傳統日式思維,選擇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講出來。在這樣一股腦地衝勁之下,雖然講了許多令人覺得脫格的答案,但在搭配自己的中心思想,並詳細陳述之後,Partner先生最終露出一抹微笑,並突然對我說:「希望以後可以請您跟我們一起工作。」我就這樣意外地拿到口頭offer了。

接下來便是幾分鐘的閒聊時間,包括Partner先生對我的第一印象,對於目前DTC外國人社員的工作情況,以及日本社會現況的意見等等。與其說是面試,我倒很樂意稱做為一段愉快的談話,也是這段談話,讓我更確信在想在DTC展開職涯的想法。離開面試室之後,我被請到另一間辦公室,與DTC的人資先生進行了第一次面談(回國後還有一次)。內容是有關在DTC的就職意願,以及過去在日本的生活經驗等。

當天晚上,我與其他兩位來自韓國的合格者,一同與當天出現的面試官、人事人員們共進晚餐。DTC希望我們趁機多問問題瞭解公司後,再決定是否要接受Offer。用完晚餐後我們便返回飯店,隔天仍抱著難以平復的心情搭機回台。

 

結語

 

回國之後,我順利地收到來自DTC的EMS文件,總算是確定人生下一階段的場所了。從投履歷開始到拿到offer的瞬間只經過了5週,比起日本學生在國內就職的長期抗戰來說,我真的無比幸運。除了很慶幸在大學期間一直能夠相信自己所愛,對日本這個國家的一切人、事、物持續進行摸索之外,也衷心希望能藉由自己微薄之力替想至日本求職的人留下紀錄,期許自己及在日臺灣人都能夠勇敢地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