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應該「想來日本工作」 出走醫學系進入日本総合商社的 ONION

到目前為止我們作了40場的人物專訪。當作一件事情太過頻繁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個「框架」,過去我常對每一個受訪者問「你為什麼想來日本?」、「你會在日本待多久?」、「你未來會不會想去其他地方看看?」。但這些框架是不是適用於每個人? 答案是否定的。

這次進行了一個有趣的訪談,因為受訪者完全不想在「框架」下回答問題。如果我們談工作、職涯時,「想到一個地方去」是一個奇怪的想法。日本只是一片土地,你該想的是你自己想作什麼。受訪者是從台灣醫學系畢業,畢業後來到日本總合商社醫療部門工作的Onion。

透過這篇訪問,除了分享Onion來日本工作的經驗,也跟大家一起思考「出國要去哪裡」這件命題的意義。

 

“並不是我想來日本這個地方,而是這邊有我想作的事”

我是醫學系畢業,本身對公共衛生很有興趣。在念醫學系時,原本計劃成為家醫科醫師,再去攻讀公共衛生相關學位。

從事公共衛生相關的工作,除了有醫學上的一些基本知識之外,了解這個社會怎麼運作是很重要的,因為公共衛生探討的是在醫療議題上,該如果去跟社會結合,國家的政策該怎麼執行,醫療資源該怎麼分配。為了讓自己在社會科學領域有所成長,大學時也修了法律系的課,雙主修經濟系,期待自己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都能夠有基本的認識。

在要畢業的時候,有一些外國企業到學校來宣傳,像BCG以及三井物產。在了解這些公司的事業內容之後得知一家日本總合總社正在發展醫療產業,包括投資了亞洲最大的醫療集團。當時對於私部門在衛生領域的運作感到興趣,因此就給了自己一個在國外工作,挑戰自己的機會。

 

從東亞醫療事業開發業務 到營業會計部門

我最開始是進了公司的consumer service的medical healthcare部門,當營業 (sales)。日本企業的training比較傾向於On Job Training,公司assign了一個 mentor (前輩) 給我,讓我跟著他一起作他負責的project。

半年後,老闆開始讓我自己去作開發市場的一些業務。我後來負責的是台灣跟東南亞的市場,例如日本一些藥廠希望把他們的藥品賣到台灣,我就會幫他們去看這個市場,找相關資料、拜訪相關企業,同時跟台灣三井合作,尋找可能的管道。日本企業要向海外發展的時候,會來找我們的公司一起合作,討論相關的合作模式,也許是跟他們一起投資,或者是請我們負責物流。

開發市場的業務作了一年後,我被調到事業群的會計部門,開始了兩年的「教育配屬」計劃。工作的內容跟環境跟先前的營業部門差很多,主要是負責公司關係企業的財務會計管理,包括與本公司間的合併財務報表與新事業的財務分析。我主要負責的是fashion事業部與旗下的關係企業管理。

公司規定在現在部門 (教育配屬計劃)是待兩年的時間,所以目前就是好好利用這兩年把相關的會計知識都學起來,我自己也在準備考美國會計師的證照。在三井物產,營業會計部門被當成是營業部的財稅方面consulting部門,被期待要分析公司旗下事業的整體結構、收益預測,這也會對自己事業企劃的能力有幫助,在未來再回到醫療部門可以運用的到。

 

商社有十分優異的「手腳」

我覺得日本総合商社的長處是「說話的藝術」跟「媒合」的能力,裡面的成員都像是坂本龍馬,當個說客說服各方。在了解相關者之需求後,打通關節成就整個事業。如果是未來從事的工作跟日本企業的橫向連結有很大相關的話,那這個mindset會很有幫助。而如果你是一個龍馬性格的人,會說話、外向、喜歡做媒合的話,商社的工作也會很適合你。

不過其實商社的內部的不同職位也適合不同的性格的人。商社的營業像是手足一般,具有行動力,可以去談成一個business ; 而財會部門則是以專業知識與經驗,像是智囊團一樣發揮advisory的角色。

 

你想要做什麼就去做,不要因為想來日本才做這件事

我認為「你將來要想去哪個國家?」不該是一個命題。

應該是說你想要做什麼,然後這個事情在什麼地方有,那就去那個場域。我自己認為「想要做什麼,就去做、去尋找,而不是因為你想來日本,所以才來做這件事」。

我認為台灣人的個性並不適合傳統日本企業封閉的文化。但若可以發揮自己的價值且在了解自己想要走的方向之下仍然值得一試。

 

成為一個不能被取代的人

離開台灣醫界一陣子並不會後悔,因為真的開了自己的眼界。但也因為現在走出原本的框架,對未來比較不確定。

像現在自己在做的是fashion business領域的會計,但我覺得現在自己在學的東西,將會是未來的自己的一個武器,因為任何的產業都會需要會計。我想要儘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沒有取代性的人,例如一個有醫學跟會計背景的人 (加上中英日文語言能力),也希望未來能運用這些東西去幫助需要的團隊或者是跨領域的專案。

victorchen

Hi, I am Victor, Co-Founder of WorklifeinJapan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