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生活中尋求身心的平衡: 品牌管理的Kiwi

這個夏天WorklifeinJapan放了不少時間在辦活動跟寫文章上, 也因此增加了許多讀者跟主動願意分享自己經驗的前輩。 這次的Kiwi就是後者。 她在東京已經住了十年,對在東京生活有很多深入的想法。在訪談過程中也感受到她思緒後面累積的條理。 她在東京也有定時在辦一些國際交流活動, 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工作之外的觀點。

現在在日本從事什麼活動

擔任日商公司裡的品牌管理(Product Brand Manager), 和Breathe TOKYO 東京深呼吸的創辦人

來到日本的契機是

日本其實一開始不在我的人生規劃中。 原本對行銷很有興趣的我是想進商學院,無奈放榜後分數不夠。 在選校或是選系的抉擇中我去了我的志願校並主修日文。 從此就打開了我跟日本不解之緣。

日文系畢業工作幾年之後我落腳在一個飲料日商的台灣分公司做品牌推廣。 也對這個領域有很多的興趣跟想法。 但是大多數的產品在台灣市場有兩個先天的限制。 一是市場規模。 二是產品已經被母公司定位。  雖然我可以在品牌後端的廣告策略和公關活動方面發揮,但是畢竟還是沒有辦法參與商品定位的決策。 當時的我很羨慕日本可以有足夠的市場規模,並且可以有機會去創造/研發商品,更想要看看更不同的市場形態。 這些都促使了我想去日本生活的念頭。

這個想法過了越久累積的能量越大。當時知道之前的上司在日本開了人力仲介公司,透過他的介紹讓我有機會接受面試並合格錄取,就決定放棄台灣的brand manager職位, 開啟了我在日本生活的第一頁。 那時公司主要的業務是外包日本手機程式開發給中國的公司做,我則是擔任日本跟中國之間的協調跟管理。 幾年之後有機會到了現在的公司重操Brand Manager舊業。 七年來我擔任過各種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品牌,從嬰兒用品,保養品,生活設計雜貨,到現在落腳於跟健康飲食很有關係的高性能調理機。

在日本的Brand Manager是什麼樣的工作

我現在待的公司雖然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 但是還是充滿著創業精神的文化,專門進口世界各地的商品,還有請設計師製作日系的自家品牌。 在這裡擔任Brand Manager沒有前例可尋。 相反地,我們要不斷反覆檢視產品特色,在新的生活形態(Life Style)中尋找適合日本市場的方向。以前覺得做好產品策略行銷就有一定的答案,在這裏我反而學到真正的行銷是要去怎麼觀察跟經營眼前所有不同的客戶與社會潮流。

例如說五年前我曾經要在日本推展美國來的思慕昔 (smoothie)。美國人的習慣是把思慕昔當早餐喝一杯,但是當時在日本是完全沒有的概念。 於是我們想盡辦法推廣思慕昔可以保持飲食健康的形象。 透過實際示範,生活形態活動 (例如瑜珈),飲食教室聯名,與知名雜誌咖啡店(elle cafe )合辦活動等等的方法讓大家知道早餐喝思慕昔的好處,還教大家怎麼在家裡可以簡單的調製。透過每個活動我們都會多得到幾個認同我們的理念的人,於是產品就這麼越來越為人所知,到了現在日本思慕昔也已經相當普及了。

創辦的Breathe TOKYO是哪種團體

我覺得如果說「工作」在東京的一大重點的話,那麼「生活」在東京也佔著相等,或是更重要的角色才對。

在日本住了10年, 日本朋友跟長輩們常常熱心地教我做日本家庭料理(煎魚,玉子燒,親子丼等等)。 這裡四季分明的天氣也讓我認識到每個季節的美味。 我一直都很喜歡各種蔬菜水果,只是這些在日本價錢比較高,一開始我都把錢省下來吃便當或是速食。 但是在過了30歲之後的一次健檢改變了我所有的飲食習慣。具體來說就是中性脂肪,脂肪酸,還有紅血球的指數突破了正常值,需要再複檢。那時候的我每個禮拜會去一到兩次的麥當勞,或者吃吃義大利麵。工作心境上也不是非常順利。 檢查的結果讓我領悟到我不但沒有省下金錢與時間,反而是失去了換不回的健康。 從此之後我徹底改變我的飲食概念,開始學習跟實踐健康飲食的知識,不再過度節省去拒絕季節帶給我們的旬時食材, 也開始早上喝思慕習的習慣。三個月後複診,所有的值都恢復正常了。 這些知識和習慣現在也大量地反饋跟應用到我的工作上。讓我在職場上開始有了更明確的專門定位。

最近我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日本朋友,於是就利用健康運動和飲食的兩個主軸創立了Breathe TOKYO, 希望可以藉由這個企劃讓在地的日本人有機會跟旅居日本或者來這旅遊的國際朋友交流,分享日常生活體驗所學到的日本的『旬』味。

我相信這些交流可以啟發新的文化體驗,延伸國際視野,甚至也能延伸自我能力在職場上加分。這是Breathe TOKYO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我們現在開始定時的舉辦相關活動,像是在日式庭園內體驗瑜珈,或是和料理老師學做日本家庭料理。也請有興趣的人跟我們報名!

來了日本10年之後有什麼感想,接下來的計劃又是什麼

剛來日本的時候我也只是在運用了自己拿手的中文能力糊了幾年的口。但是當我發現這其實跟我在台灣的生活沒有太多差別的時候,就開始重新思考並且定義自己在日本生活的目標與意義。以前我只懂得來日本了就要入境隨俗,凡事都已配合(或說遷就居多)來努力適應這裡的環境與文化。在經歷了這十年東京給我的洗禮,我比較懂得要保持原有的自我,然後用謙虛的態度接受融匯這個我很喜歡的文化與國家, 並且返回初衷,根據自己的特性(Identity)設定人生學習的領域和目標,才有辦法持續的自我成長。

現在的日本跟十年前比起來很多地方都已經對外國人友善很多, 而我也希望可以在這裡定居下來, 對日本有再深度的了解。 保持OPEN MIND也是我對自己的一個期許。不管住在哪裡,我們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接下來日本也會面臨更多的國際化的衝擊。日本帶給我很多不同的面貌與刺激,我也希望能用我在做的這些事情去回饋它, 促進更多日本跟國際之間的交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