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國觀光客爆增後的下一步?

最近去逛日本一些新創事業的展覽,新創的題材當然包括Fintech, Edtech, IoT這些全球創業圈都熱門的項目,但還有一個是日本國內特別關注的題材,就是「インバウンド」(Inbound),指的是外國觀光客所帶來的商機。

雖然說日本觀光的議題已經談過了好幾次,但在日本實在是太火。日本預計今年的外國觀光客人數應該會近逼2000萬,原先2020年的目標已經提前達陣,帶來的經濟效果確定超過3兆日幣。目標達陣後日本也重新估了2020年的觀光客人數可能達到4000萬人,經濟效果將達7兆日幣。也就是每年多出4兆日幣的新商機,是大家都不想錯過,甚至連國外的新創業者也已經來搶商機。

從2012年開始一路看過來,日本跟台灣這一對觀光業在亞洲裡算是「難兄難弟」的國家總算漸漸地殺出一條路。說是「難兄難弟」,除了兩個國家的觀光業都相對落後之外,近年觀光客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都是放寬對中國觀光客的簽證發放的標準,外國觀光客的迅速增加當然也為日本帶來了一些問題。但是大家可別誤會,這裡指的「兄」是台灣哦!

最新一期的Nikkei Business 再度以外國觀光客的議題當成封面話題,這次主要談的是觀光客爆增後,越來越多的觀光客選擇向一些郊區、非主流的觀光地去,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目前在因應外國觀光客時遇到了問題,有趣的是雜誌裡面參考了「先行」(放寬中國觀光客) 台灣的作法,看在台灣的我們如何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可以參考一下日本是如何看台灣的,而且在台灣的你或許也可以提出更好的對策,也可以考慮來日本創業!

 

交通配套設施跟不上,觀光巴士瞎忙賺不到錢

第一個問題是地方上的交通配套沒有辦法跟上遊客增加的速度,也延伸出一堆相關的問題。過去日本政府積極行銷的是像東京、京都這些原本就知名的城市,接下來希望把重點放到地方上去,例如日本規劃把北海道當然重點區域,被觀光局列為日本7個指定的觀光區域之一。但是北海道跟東京或者是京都有一個大的差別就是交通並不發達。

例如「道東」地區 (登錄世界遺產的知床就在這裡) 。雖然日本觀光局大力推廣行銷,但問題是所有的配套措施都沒跟上,例如現在離知床最近的機場是女滿別機場,但這個機場目前只開放國內線,而且國內線也只接受100個前後的小型飛機起降,連中國的一個旅行團都載不下。所以現在的方式就是從新千歲機場或者是從札幌市區坐觀光巴士,光坐車時間就要花上5個小時,當然對遊客的吸引力就變小。

大家覺得起碼觀光巴士的業者有賺到。的確巴士業者生意是有變好,收取的費用也有變高,但是實情是海外的旅行社會向這些觀光巴士要「回扣」,如果不給回扣的話,海外旅行社會威脅以後再也不找他們,所以其實當地的巴士業者是「薄利多忙」。

 

爆買只有免稅店跟藥妝店,當地店家鮮少受惠

第二個問題是,雖然說中國觀光團到日本來會「爆買」,但是都是到免稅店去爆買,一些當地的店家根本都賺不到錢。例如在福岡的博多港現在有很多遊輪的中國觀光團會停靠,目前每兩天就有一班遊輪進港,一班進來起碼有2000名遊客,人數相當可觀。

一般來說,遊輪在博多港停一天,遊客早上9點下船去逛,晚上8點前必須回到船上,出發到下一個景點。也就是說有1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可以逛,通常遊客一下船先直衝免稅店,第二個就是再去逛藥妝店,逛完之後再找一家拉麵店吃一吃,就差不多要準備回船上了。而且常有的模式是海外的旅行社會跟當地的某些免稅店先談好,旅行社會推薦旅行團的遊客儘量去特定的幾家免稅店,或者就是直接請巴士來從遊輪載到免稅店去。

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多一些當地的店家,準備好了當地的特產作販賣,從早上開店一直等等到晚上了,結果發現這些觀光團根本就不會繞到市區來,因為他們都直接往免稅店衝去了,所以只有特定的店家可以受益。

 

台灣解決方式: 限定觀光團人數 鼓勵「自由行」

其實上面這兩個問題在台灣也都有,包括交通配套不足、旅行社抽回扣,還有特約店的模式導致大部分利益集中於部分店家等,在Nikkei Business雜誌的專訪上來看,台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限制「團體」的遊客。因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太多的團進團出,而且這些團進團出都是由中國方面的旅社團設計好的方案、動線,導致遊客過於集中於部分地區,相關的配套才會吃緊、又有些地方是連人影都看不到。

所以台灣開始鼓勵自由行的旅客,自由行旅客增加,自然會去的地方比較分散,如此一來可以疏解配套的吃緊,也可以讓這些旅客的消費相對平均地分配到台灣的各個地區。台灣政府需要做的只是充實旅遊的資訊,以各種語言提供台灣各地的觀光資訊,同時也加強每個地方當地的標誌,讓自由行的旅客不用煩惱自己旅遊找不到地點的問題。

 

地方政府缺乏行銷能力 不知如何吸引外國觀光客

日本的第三個問題是,偏遠地方自治體不懂怎麼吸引外國的觀光客。日本的觀光局針對因為外國觀光客所編列的預算高達近125億日幣(2016年),一部分的預算也下放給地方的自治體去運用,但是自治體拿到這筆錢,卻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規劃吸引外國觀光客的方案。

現在最常作的就是直接請廣告代理商幫忙。而廣告代理商所提出的方案都是一些「參加海外的旅遊博覽會」、「建一個facebook(SNS)的帳號宣傳」或是「設計一個當地人氣人偶」之類的舊式手法,錢花了但是效果是小的可憐。

還有一些自治體甚至請外商的顧問公司來幫忙想辦法,關東地區的某個縣 (不能講出名字的) 計劃從2015年開始到2020年要讓來訪的外國觀光客增加三倍,但是當地自治體對國外完全不了解,所以想說請外商來幫忙調查、分析以及規劃接下來幾年的宣傳體系,就花了4000萬日幣,之後的執行階段可能還要花更多的錢。但是最後可以從顧問公司收到的也只是一大份的報告,最後執行還是得靠自治體自己,能不能成功吸引到外國觀光客,誰也不知道。

 

台灣解決方式: 發包當地文化企業創造「觀光資源」

關於這一點,台灣又是怎麼作的呢? 根據Nikkei的訪談,台灣認為地方宣傳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如何創造出「觀光資源」,尤其在有限的資源跟預算下,台灣的作法是政府將每個地方鮮少使用的公用地或設施提供出來,並發標給地方的企業,請企業提供利用此公用地、設施以發展當地文化的事業計劃書,政府會審查並選取創意、成本上最優秀的企業,把土地的使用權交付給這家企業發展。

像是台北的「松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因為政府對於如何創造「觀光資源」也沒有know-how,不如開放給民間來發想。政府出地,由民間的企業來出錢,也可以減輕政府在預算限制下的壓力。透過這種方式建立每個地方的文化,才能以長期的方式來行銷、吸引外國觀光客到台灣的每個角落。

看了這些日本的問題是不是覺得看到過去的台灣? 現在難兄要來幫難弟,看完你有什麼新點子嗎?

 

(參考資料: Nikkei Business)

victorchen

Hi, I am Victor, Co-Founder of WorklifeinJapan